话说“尊师重道”


樵夫

各位老师、各位学长、各位朋友!

根据教学部安排,让我讲一下学习“尊师重道”这个课题的个人体会,我也就恭敬不如从命了。我们都是老师的学生,都是道德实践者,这个话题人人都会遇到,都会有自己的认识和体会,在这里我只是谈一点个人体会,与大家共同交流学习。讲的不当之处,请老师和大家批评指教。

今天我们共同交流“尊师重道”这个课题,首先让我们大家放松心身,进入一种肃穆庄严的状态,用最庄重的形式,向显隐一切恩重如山的老师、向慈心栽培我们多年的熊老师、向天地间帮助支持我们的一切人们以及万物,用我们一颗虔诚的心,面向四面八方,行深深地大礼,感恩他们对我这些道德学子的无私教诲、多方护佑的大恩大德!

一、尊师重道意深远,直达三宝接云梯

“尊师重道”这四个字,立意深刻,意境深邃,它是中华道德文化的重要内容,是实践道德的必修课题,是学业有成、道成德圆的最基础、最根本的保障,而且是伴随修真者的永生,因而是个永恒的课题。所以自古以来,先辈们将“尊师重道”列为修真证道的首位,将“尊师”作为修证“道经师”三宝的日常功课,时时、事事、处处皆在其中,须臾不可离开,因此可以说,“尊师重道”就是“三修一化”的总枢,是成就道德、回归道本的通天桥。

“尊师重道”这句成语,最早出于《后汉书·孔僖传》:“臣闻明王圣主,莫不尊师贵道。” 中国是道德的故乡,古时称为“神州”。在这方神圣的中华大地上,“尊道贵德”是我们民族的美德。所以自古以来,家家户户的祖宗堂上都供有“天地君亲师”的牌位。尊师重道就是我们民族的传家宝,它体现着我们民族的精神灵魂,古往今来,代代相传,但是在社会道德下滑到最底线的当今,人们的“尊师重道”观念淡漠了,丢失了自己通往光明的金钥匙,这是非常可惜的。

古人关于“尊师重道”的教诲和警句很多,例如: “国将兴,必贵师而重傅”(《荀子》); “古之学者必有师。师者,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。”(唐·韩愈《师说》) ;“为学莫重于尊师务学不如务求师”;“君子之学也,说义必称师以论道,听从必尽力以光明”; “範也。敎人以道者之稱也” (《玉篇》) “出則有師。師也者,敎之以事而喻諸德者也”(《禮·文王世子》);“不师者,废学之渐也”; “一日为师,终身为父”“人有三尊,天地师是也”;“师道立则善人多”(《礼记•学记》);“师者,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”; “人非生而知之,孰能无惑?惑而不从师,其为惑也,终不解矣。”(〔唐〕韩愈《师说》:) 若要好,问三老”; “师哉!师哉!桐子之命也。(汉·杨雄《法言•学行》) “师严,然后道尊,道尊,然后民敬学” (汉·韩婴《韩词外传》。

尊师重道是我国古代教育很重要的一个内容。对此说得最透彻的无过于荀子《大略篇》的几句话:“国将兴,必贵师而重传。贵师而重传,则法度存。国将衰,必贱师而轻传。贱师而轻传,则人有快。人有快,则法度坏。”快,在这里是恣肆、轻曼的意思。

以上这些古人之教,都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“尊师贵道”的道德观念。

古云:“学为人师,行为世范”,这就是师道。为道德之师者,不仅是学识渊博者,而且都道德丰厚、品格高尚、为人处世的楷模。因此,尊师与重道,在内涵上是高度一致的。也就是说:尊师就是重道,重道必能尊师。这里所说的“师”,不是一般概念上只传书本文化知识的老师,而是能洞晓宇宙真理,精通大道,功高德厚,天人合一,慧智双运,执一为牧的驻世明师。

“尊师重道”包括常道和非常道两大领域。“尊师”是个广义词, “师”者,效也、教也、导也。为师者都是效天法地,遵循自然规律的楷模,也是做人处世的榜样。非常道之师更是众多,广布宇宙空间,在为众生万物默默默地奉献。修真者之师,包括宇宙间万类万物的道性,故古有“万物为师”、“众生为师”之教。孔子说:“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。择其善者而从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。 (《论语•述而》)

意思是说:三个人同路走,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师长的人。我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,把他们的缺点作为自己的借鉴而改掉。 世间人人都有优缺点,要善于学人之长,补己之短,这也就是“师”的含意。

现代的学校教育是以讲授科技知识教育为主,不同于从前的以道德教育为主的修身内求法,因为社会长期的离道失德,丢掉了“修之身,其德乃真”这个“内求法”根本,师德和教育内容之间完全脱离。由于长期以来封建文化的禁锢,社会教育完全陷入单纯后天智能型文化科技的教育,尤其是在变异儒学两千年文化的影响下,“读书为了坐官,坐官为了发财”的流毒,深深地浸透到人的心灵里,教师传播科技文化知识也只是为了个人名利而奋斗。于是,道德理念被欲心私利所取代,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成了赤裸裸的金钱关系,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扭曲了各种人际关系,这其中包括师生关系。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下,“尊师重道”已成为一个有名无实的空壳,成了口号而已,完全亵渎了先辈们对“尊师重道”这四个字所赋予的庄严而神圣的内涵,这也是愚智时代的突出特征。在这种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,在我们道德实践者的心灵里,也难免受到污染。

这多年来,我们在尊师重道方面,在私我利益心的驱动下,将尊师重道庸俗化了,对老师淡漠化了,行为规范上也放松了,出现了许多不符合尊师重道戒规的现象,这已经严重地干扰着我们的教学环境,也污染着我们自己的内环境,障碍着自已进步的进程,这确实值得引起我们每个道德学子反思和警惕!

  “重道”是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首要内容。我国传统上把学问分为“道”、“经”、“术”三大部分,也就是三个层次。“道”是根,是一切文化的本源,是最高的学问。“经”是古圣先贤经过“修之身,其德乃真”,在天人合一的大智慧状态下,对“道”的阐述。“术”是实践由德进道、修德证道的圣人之治的科学方法,也就是“外王”的运用。我国文化的一切领域、所有学科,都是源自于道德根文化,所以古时把“道”作为最高的学问,最终的追求目标。因而孔子说:“朝闻道,夕死可矣”。

 “尊师重道”是个老话题,但又是个常谈常新的话题,而且是个永恒的话题,因为它是每个道德修证者须臾不可离开的重要法宝,

 “尊师重道” 之“师”,有社会上传授一般文化科技知识的常道老师,有洞晓天道自然规律的人间驻世名师,还有众多高维空间我们浊眼难识难见的隐中之师。尊师重道是做人、修真的基本品格,无论是各级各类学校的老师,也无论是修真证道者的显隐之师,都是应当尊而敬之,恭而从之;尊的是师所传之道,敬的是为师者深蕴的德,这是中国道德文化中的重要内含。

所谓“尊师”,并不仅是对于老师个人的盲目崇拜,而是尊崇为师者心身中所负载的大道,以德光沐浴慈育万物众生的博大精神。 所以自古将“尊师重道”四个字总是连起来说的。这是因为,只有“重道”,才能“尊师”;只有 “尊师”,才能“重道”。尊师与重道是一个统一体,两者紧密相连,不可分割,互相依存,相德益彰。

为师者都是大道的引路人,以教人修德为要务,以引领人们修德证道、德化归道为天职,以讲授“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”的道理为主旨,传授圣人之治的修真科学方法论,使人们由庶人依次而达到贤人、圣人、至人、真人的境界。所以古时将“师”尊称为“师父”,也就是老子所说的“我将以为学父”。老师就是学生性命得到新生的再生父母。将“师”与“父”并称,这不仅是以父比师的亲缘关系,而是富有更深刻的内涵。父母只能给人这一世的形体生命,而为师者却是要帮助你再造今生,使你生命升华,回归道德,摆脱轮回之苦,得到永生;而且还要为你的永生永世负责,这是多么大的恩情啊!这种恩德用比天高、比海深也难以尽言,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。可是人们常常以一颗自私的、狭隘的世俗心去对待师,不仅不以为然,非但不知感恩,反而因一时一事之私没有得到满足,而轻蔑师、怀疑师、抱怨师、甚至恨师,这不仅违背了“尊师重道”的基本戒规,也违背了做人的基本礼规,是一种大逆不道行为。这不仅使自己难以顺利修真,而且又造下新的道业,甚是可畏!

尊师重道,是对修道者日常约束自己心身的基本要求,是遵从天道自然规律所必须的戒规,是到达彼岸的船舟,也是一个人做人处世的德性表现。所以古时将“天地君亲师”同谓,这种将“师”与天地君亲并列,不仅说明为师者的道德与天地合同,与日月共明,由此可见为师者宏扬大道的使命是多么的尊贵!

“尊道贵德”是万物的道性决定的。天下万物都是“道生之,而德畜之,物形之,而器成之。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。”(《老子·德道经》14章尊贵)由此可知,宇宙万物都是道父所化生,德母所畜养,天下万物万类,形而上、形而下一切物器的生成,一切生命的生存发展,全都是道生德养。道德是万物的父母,万物都遗传着道德的基因,因而万物都能自觉地尊道贵德,尊从道父德母的教诲,服从天地自然的规律,这才是万物的本分。日月的交替,春夏秋冬的自然运行,白昼阴阳的转换,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时序,无不是尊从天道自然的安排,无不是遵循自身的轨迹而行,而且是准确无误,分毫不差。人也是万物之一,被称为“万物之灵”,可是因为人类逐渐离道失德,丢失了尊道贵德的本性,被私我心所牵缠,远离了道德父母,从而导致了人类自身的变异,变得连物类也不如了,这正是人类的可悲和可怜之处!

老子教导说:“觐殷死,议而教人。故强良者不得死,我将以为学父”(《老子·德道经》第5章中和)。当今的人类礼乐崩坏,只崇尚物质享受,而不尊道贵德。所以,能觉醒道德的人,愿意修德用德性能量充实心身的人,我将会充当教化、传授和指导其实践道德的“学父”,也就是老师。想想看,我们的老师不正是这个“学父”吗!

什么是师?庄子将自然大道尊为“宗师。”他在《庄子·大宗师》篇里说:“吾师乎!吾师乎!齑(音寄,粉碎)万物而不为义,泽及万世而不为仁,长于上古而不为古,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,此所游已。”庄子将生养万物的自然大道称为“吾师乎”,可见师的含义深邃而广大,悉备而久远,道德不仅是造化天地人万物的父母,而且是教化、规范、主宰天地人万物的宗师。“宗师”的意思,就是同祖同宗,同根同脉,都是源于道根德本,也就是老子所说的“众父”;“师”就是老师,承担着传道解惑释道义的天道使命。所以自古就将“父”与“师”并论,可见师即父、父即师,师父同体同根,都是说的道源德本,是天地万物的父母,是众生德化归道的师父!

我们处在这个“夫礼者,忠信之泊也,而乱之首也”的时代,礼德尽失,礼规崩坏,在心灵里和行为规范上,尊师重道的观念都很淡薄,所以在尊师上失礼之处并不少见,看起来这些都是些举手投足的细微末节,是生活小节,但它反映的却是发自内心的德性,是“尊师重道”的大课题,还得从丙火礼德上修起。

“尊师重道”既是修者步入修身之门的灵性觉醒,是修真证道的基础和前提,也是修者德性厚薄层次的检验,更是得道、成道、了道的根本保证。离开尊师重道,修真就是空中楼阁,是沙中建塔,没有为师者的教诲,理难明,惑难解;没有师之心传神授,性难明,法难得;没有师之亲传,命难造,大器难成;没有为师者这棵参天大树的百般呵护,我们业难化,寃难消,出门半步即栽倒;没有为师为我们架构的通天高速公路,我们永也难以接通天光之德、地气之养,仅靠我们那一点点残缺的内炁,修道成真那便是遥遥无期……。一言以蔽之,我们“修之身,其德乃真”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师,离开师,一切宏志大愿皆是梦幻泡影,即使你使尽浑身解数,任你聪明过颜回,也不过是在后天智能的小圈子里终生蹉跎,难以迈进真道的门槛,难以窥见先天大道的真境,必然是空耗一生。

颜回是孔子的大弟子,他的修为成就在七十二贤人中列为榜首,他也曾偶尔暂短地在坐忘中闯入过太极黑境。可惜的是他的老师孔子不通天道,也不可能给他传授天人合一的方法论,所以颜回也只能在贤人修的境界里难以突破,三十来岁就“英年而亡”,孔子为失去他的这位爱徒而悲痛不已,月余沉默不语。由此可知,为师者的道德境界对为学者是多么地重要啊!

    中国古代思想家、教育家孔子把“教”与“政”视为同等重要,他一生为实行礼义教育,而实现造福天下,但他没有成功,留下终生遗憾。荀子将君与师并称,认为“国将兴,必贵师而重傅”。唐代的韩愈说:“举世不师,故道益离”,认为只有尊师重道,整个社会才能按照“道统”的方向顺利发展,可见为师对社会导向的巨大作用。宋代的苏轼说:“斯文有传,学者有师”,认为教师对于发展文化,培养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。由于历代提倡尊师重道、尊师敬长,古代流传下来这方面的故事有许许多多。如,《子贡尊师》、《魏照尊师》、《李世民教子尊师》、《张良拜师》、《陆佃千里求师》等等。这些故事都生动形象地记叙了莘莘学子不辞劳苦,虔诚拜师的历程,也展示了师者德高望重,悉心育人,传道授业的崇高思想境界。有时间大家可以找资料学习借鉴。

2、尊师重道筑天路,无师难迈圣景地

修真证道是一个伟大的系统性命再造工程,它如同建造高楼大厦一样,掺不得半点假,钢材质量不纯,水泥标号不达标,地基夯实不够,建造起来的房屋必然是残缺工程,迟早是要倒塌的。在尊师重道问题上不到位、不真诚、信不真的人,犹如在信仰的沙漠和沼泽地里建筑高楼大厦,那么老师也就无法真正展开修身的教育工作,个人也难以修行精进,难以摘取圣果。这是因为修真是一门实实在在的科学,要有一颗朴实无华的德性和真心,要有尊师重道的牢固基础,所以“尊师重道”是入门的敲门砖,也是接受天地众师检验、考察、加持、扶助的重要依据和指标。也就是说,尊师重道能有几分诚信心,就会得到天地众师与万物众生的几分帮助和护佑;多一分诚信,就多一分能量加持,少一分诚信,就少一分德能输入。天道至公,人人平等,公修公得,婆修婆待(德),不修不得(德),这是真实不虚的,丝毫不爽。

为什么要强调“尊师重道”?因为道的本源在最高维空间的宇宙核心,修证者未大成前的很长时期,自身不具备直达道本德海的心身条件,不能直接到道光德海中去吸取能量,不能得隐中众师的直接帮助,而是要靠常驻在这个低维空间的明师搭桥铺路,靠老师的引领介绍,才能在那里登记造册,得到认可。同时,老师又是一个宇宙核心的转播台和发射台,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台接收机,要靠调整好自己心身的频率,才能与师之发射频率同频共振。这个频率靠什么接通?就是靠的“尊师重道”!

尊师重道心越坚强、越诚信,频率的谐振率就越好,通畅度就越高;尊师重道心不坚定,或者三心二意,那么连通师心的频率就会阻隔不畅,难以得到道光德能的畅行输入;如果与师心相背,乃至格格不入,那无疑是自己与师之信息场绝缘和断路,那么所谓的修真,必然是画饼充饥,自欺欺人,这便是为什么要“尊师重道”的通俗解释。我们每个道德学子,都是一个接收器,自己接收的频率效果好坏,全在各人自调自修,这也是“鸭子浮水,冷暖自知”的事,别人帮不了什么忙。只在于各人是否愿意连接?是否能有保持与师信息场发射场畅通无阻的决心和毅力而已。

修证道德者,一刻都离不开师,“任你聪明过颜回,无师永难明道理。”修真路上风险多,动有艰险作障魔。如无明师指迷津,寸步难行终爬窝。这是一些老学长们的共同体会。回顾十多年走过来的路程,当我们修证中遇到疑难时,当我们内外环境遇到风浪时;当业力袭来,冤亲债主讨债,致使我们的身体遇到疾病危险时;当我们运势背向遇到灾祸时……,那一次不是老师伸出援助之臂,用他那东方上帝之手,帮我们脱离凶险,转危为安这是世间任何人(包括最亲的人)也取代不了的。更重要的是老师为我们指引人生方向,阐释大道之理,传授修真的圣人之治方法论,解救我们脱离苦海,终而返归道德光明之乡,实现我们真正的人生价值。总而言之,我们的老师是身负自然大道之命,为承传中华道德根文化而来,为中华文明的再次复兴而来,为我们这批道德学子的成长而来,为天下众生造福而来。因而,我们的老师不仅是我们这些道德学子之师,而且是天下众生归道之师,我们应当千百倍地珍惜,真心实意地爱戴!尊师重在心。在心里爱师、敬师、尊师,与师印心,心里有了,一切都有,这才是尊师重道的根本。 

 在尊师重道上,诚信是金,心诚则灵,心疑则偏,能否尊师重道,是检验修真成败的试金石、分水岭。一颗真诚的金字般的尊师重道心,必然能感恪天地众师众生的全力相助和扶持。纵观历史上先辈们所走过的成道之路,那一个不是由尊师重道的诚信心而换得的?初修者在尊师重道上可能还体会不深,但是随着修真层次的提高,越往后修,就越能认识到老师的伟大,越能体会到“尊师重道”的重要性、必要性,越发会感到师道的庄严、师者的威严无比!

在我们修真队伍里内部,在尊师重道方面,因为处在不同的修为阶段,尊师重道的程度各不同,这是正常的。但就尊师重道的态度而言,大体上可分这几种类型:

一是诚心尊师贵德的,能做到唯道是尊,唯师命是从,心与师心畅通,能做到“太心头坐”,物我两忘,一切由师调控,显隐合一,慧智共运,能为师分担,自修进步也神速,去心从性,德与行并进,一切皆在有无结合中,处世得心应手,万事亨通,此是道器之使然也。

第二类就是也能尊师贵道,但未达至诚,修证中时为时不为,时真时假,时重时轻,是一种自我原谅式的 “若存若忘”状态(包括我自己),这除了 “三修一化”方面的因素以外,在尊师重道上不纯不真,总是少了点什么,所以在理上一知半解,在行上三天打渔两天晒网,所以进步缓慢,这既有业力的牵缠,也有后天智能作障,也是德性不纯的表现。只要突破阴阳,在尊师重道上才能到位。

第三类就是为私而修的,志向不大,宏愿不深,不明大理,只求跟道德老人沾点光,满足个人眼前利益,事业顺遂,身体健康就行。因而对师采取实用主义,尊不尊无所谓,利于我时就尊,不利我时就不尊,甚至埋怨生恨。

第四类就是在历史上有过背师叛道的经历,今生又入门重修,前期也能尊师,但到了历史上曾经断链环节上时,只要有咬钉嚼铁般的坚强意志,就可以实破,链条重新焊接上了,那必是大福大成。但也有心不到位而又历史重演的。这种中途退转的,也都曾发过重誓,面师也能把头碰得叮咚响,但临到那个骨节眼上时,却是一步踏错而掉到沟底,悔恨终生,甚是可惜!

综观历史与现实,凡是修证步履蹣跚者,惹事生非胡搅蛮缠者,中途退转而自毁前程者,那一个不是首先在尊师重道这个问题上出了毛病,这就像断了线的风筝、离了娘的流浪儿一样,失去了师也就是失去了家,也就是失失去了父母,最终把自己淘汰了,自毁前程,再次成为流浪天下的孤儿确实是可怜!这十多年、二十年一路走来,回首望去,凡是失败者,都是在尊师重道这个环节上栽了跟头,这是个沉痛的教训,这也是“地狱门前僧道多”的原因。

师尊领进门,修行在各人。”自古以来,修真界都是师找徒。老师收徒、授徒的基本前提,首先是看是否诚信道德,是否有尊师重德之心。古时师收徒甚严,经过筛选领进门以后,都是要经过不断地敲打锤练,严格地考验,并且要经过三年砍柴、三年挑水、三年烧火,要经过九年的严格考验,从各个方面观察、检验为学者的尊师重道心。考核合格后,这才允许你登堂入室,给你耳提面命,授功传法,也就是传授那些“三口不言,六耳不传”的天人合一的口诀秘法。为什么?因为师者要为大道负责,如果筛选不严,妄传给匪人就要受到天谴,那是要担责任的。可见古时得授正道大法之难,不像我们现在修学老子道德思想的学子,大门敞开着,只要想学的都可以进入课堂听讲。当然,时代不同了,像现在这样大道普传的时期,历史上也很少有,我们是遇到了好时期,应当说我们这些老师的学生都是幸运儿,所以应当万分感恩,真心惜福才对。

为师者对学生都是大慈大悲,爱之愈深,要求越严,寄望于尽快地健康成长。可是为生者往往并不理解师心,常常以人心对待师心,喜欢听表扬,不喜欢听批评;喜欢让人捧着,而不喜欢严教的鞭策。试想想,在浊浪滚滚的红尘中栽金莲,不经过熔炉的冶炼,不经过千锤百炼,怎么能炼出真金?怎么能结出金莲?为师者不严格教诫,不执教鞭警示批评,培养出来的学生骄娇二气,经不起摔打,承受不了风吹雨打,那岂不是残次品么?所以古时为师者执教甚严,都持有戒板和教鞭,稍有犯戒,必挨板子,看似不近人情,其实质是爱徒之心甚深,所以才警钟长呜。

《礼记·学记》中说:“善学者师逸而功倍,又从而庸之;不善学者,师勤而功半,又从而怨之意思是:善于学习的人,不用老师费大劲就能收到双倍的效果,并感谢老师的功劳;不善于学习的人,老师辛勤地教,结果却事倍功半,他不检查自己,反而埋怨老师。

在这里讲个师考徒的故事:过去有位佛家师父,爱徒如子。他有一个修得很好的学生,平时敬师如父,修学勤恳,一致表现很好。为了考核这个学生的尊师重道心和忍辱心,有一次,当这位学生给他端来一碗热饭菜,恭敬地送到师前,却见这位老师猛然抬手将饭碗打翻,一碗热饭泼在了这位学生的脸上身上,并撒了一地。此时,这位学生不愤不怨,心想可能是自己作错了什么事而惹得老师生气了。于是赶忙爬到地上叩头,并拣起地上粉碎了的碗和饭菜,并且将地上的饭菜捡起来自己吃掉,又去端来一碗热饭,再次恭敬地端给老师。这时这位老师虽然面无笑容,可心里心疼弟子,也为这位爱徒经受住了忍辱心、尊师重道心的逆考而高兴。

从这个故事中我们悟到了什么?应当反思些什么呢?我们这个愚智时代的人,道朴散失,礼德缺损,阴我心猖獗,骄娇二气实足,动辄使性撒欢,野性大发。这些不良的社会遗风,也必然在我们道德实践者的心身中生蛆下蛋,污染着我们的心灵,所以尊师重道之心不真,听不得批评的话,受不了一点委曲,争强好胜,唯我唯尊,这些非道性的东西充满心身,道光德能难以进入内环境。

这个时代的为师者,比较历史上的师尊们来说,真是难过多少倍,也复杂得多,艰巨得多。为师者深不得,浅不得;说重了怕我们承受不了转身而去,说轻了制伏不了我们的心猿意马,所以只能因势利导,谆谆善诱地哄着走,有时不得已偶尔亮一下戒板警示一下,那能像这位佛家老师如此严格地逆考学生呢?!假设一下那位佛家学子就是我们自己,如果遇到这种师考,又会怎样呢?恐怕有人就会挥手说拜拜了!由此可知,我们老师栽培我们这批学生是多么地艰难啊!

无论那个时代,天道对修真者的考核标准不会降低的,尤其是对我们这个愚智时代的修学者,更为关爱护助,但也要求更严。修真者在未大成之前,因为阴心未尽,所以常常是顺受容易逆受难。众师们为了考验锤烁我们这些修学者,往往是显隐结合,有时可能借用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,有时可能在梦境中、在状态中,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,设计不同的景像,进行显考或玄考、顺考或逆考、正考和反考。可以说,这种种考试无处不在,无事不有,我们日常生活工作中的一切所遇、所见、所闻,无不是师考,形式多种多样,因人因事而异,所考的都是心性德性,而且考的多是每个人存在的薄弱环节上,直至你过关。这位佛家师采取了这种常人难以承受的特殊方法,是一种更为严厉的显考、逆考,但是这位学子经受住了尊师重道心和忍辱心的考验,他的老师也必然会为他的进步而高兴。

这个故事发生的时代条件虽然与我们当今不同,教学的形式有异,但是在检验尊师重道的标准上是一致的。当今我们处在这个愚智时代,人心个性张扬,唯智为上,对师命不是绝对服从,而是合乎自己口味的就听,不合自己口味的就抗拒不从;有的唯我独尊,稍有不顺心,就怨师、疑师;有的受不了一点委曲,经不起半句批评,成了老虎屁股摸不得,还要为师者哄着、拉着他前行。有的甚至把自己凌驾于师之上;有的将师当成满足他阴我私心、为自己家人亲友服务的工具,不顾老师的辛苦,事无大小,都要询问老师作答,稍有回迟就不高兴,甚至四处散布流言蜚语,从恨师到毁师的声誉,…这种恩将仇报现象,那里还有一点学道者应有的品格,连社会上的庶人都不如,所以需要告补上做人品德的这一课,才能谈得上再修圣道。

古代流传下来许多“尊师重道”方面的故事。如:《子贡尊师》、《魏照尊师》、《李世民教子尊师》、《张良拜师》、《陆佃千里求师》、《程门立雪》等等。大家可以去查找阅读。 

中国的知识文化,历史背景广阔渊源,其中中国的成语故事可说是成千上万,不可计数。这些故事的内容丰富,含义深刻,有教人立德立品的,有催人奋发的,有启发思维的……但我最喜欢的要算是“程门立雪”这个故事: 
    故事发生在宋朝,有个叫杨时的人,40多岁了,很有学问,但仍十分尊敬老师。一天中午,天快要下大雪了,杨时为了向老师请教一个问题,饭也顾不上吃,就来到了程老师家。他看到老师正在午睡,不好打搅,于是恭恭敬敬地在门口等待。天刮起了狂风,鹅毛大雪铺天盖地地飞来,杨时却毫不在意。过了好长时间,老师醒来了,连忙把他从门外请进屋里,此时门外的积雪已经有一尺多厚了。 
    杨时如此尊敬老师,令人感动。 “程门立雪”,是一个蕴涵高尚人格的成语故事,一个尊师重道,诚心受教的动人故事。杨时真是我们尊师的典范。其实古今中外还有许多这样“尊师重道”的事例。除了历史上黄帝诚拜广成子为师求道的故事以外;孔子以老子为师,五次问道于老子,称老子“犹龙也”,可见他诚信、崇师的精神,为后世传为佳话。

老师是我们的人生导航者,他们辛勤地为学生付出,源源不断地将道德传授给我们,那是何等的无私,何等的高尚!所以自古自今,在`“尊师贵道”方面,代代相传,辈有人出。即是在近现代也不乏其例。

我国老一辈领导人毛泽东、李大钊、刘少奇、陈毅等无产阶级革命家,他们都是尊师重道的典范。他们身为领袖人物,对自己的老师都是执弟子之礼;他们虽然名声显赫,博学多才,仍然虚心好学,以长为师;他们不仅重视事业的成就,更重视自己道德品德和意志的修养。

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,也是一位尊师的榜样,他当上国家领导人以后,仍然以小学生的态度对待他的老师,为了感谢师恩,他亲自为老师祝寿,逢年过节为老师送礼。一个伟人、一个国家领导人还能念念不忘老师栽培之恩,屈尊处下,这是何等的精神?!1959年,毛泽东回到他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,请韶山的老人们吃饭。毛泽东亲自把他的老师徐特立让在首席,并向他敬酒,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敬意。 毛泽东青年时代从徐特立先生之教。当徐特立60寿辰时,他特意写信向徐老祝贺。信中说:“您是我20年前的老师,您现在仍然是我的老师,将来必定还是我的老师。”

再拿居里夫人来说,她也是十分尊敬老师的,在她成名之后,专设了一个宴会来感谢她初中时的老师。居里夫人这样尊敬老师是因为她知道如果没有老师的辛勤汗水,她也不会有如此辉煌的今天!

中华民族历来都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,但到了我们这一代,却像是萌不了芽。就说我们吧,老师庄严宏道,倾尽苦心,无论他课堂上的讲课,还是他夜灯下写成的大量道德文章,由于我们得来容易,习以为常,往往不以为然,心不专读,意不诚悟,单就这一点就是对老师的不敬,对道信的不真。
    道不弃人人自弃,不尊师道道亦去。这就是《老子·德道经》68章同道中所教导的:“故从事道者同于道,德者同于德,失者同于失。”尊师与重道紧宻相连,互为一体,能尊师者,必能重道,能重道者,必能尊师。尊师是一种内在德性的真实流露,既有本性中的基础,也要在后天修证中不断培补积累。所以“尊师重道”从来都是“尊者自尊,重者自重”,“尊者自得,失者自失”,都是一种自作自受,自修自德的必然规律,来不得半点虚假,想装是装不出来的。

尊师重道贵在心。一个人是否尊师重道,既蕴含在他的心里,也表现在他的一言一行、一举一动中,用不着自我口头表白,它是实实在在的重要修证课题,而绝不是只喊在嘴上的口号,更不是空泛的说教。对一个人的是否尊师重道,只要听其言,观其行,一看即知,全在自己心里面。为师者并不是向我们要什么物质财宝,也不是要我们作什么表面文章,而要的是那颗真诚的“尊师重道心”、“奉献众生心”、“天下为公心”,要的是“见素抱朴,少私而寡欲”,要的是“抱道无离”、“执一为天下牧”,希望我们能早日大成,为师分担,同赴大道。这才是老师要求我们“尊师重道”的根本。

师道尊严。为师者都是唯道独尊,唯德是贵,与道合同,与德圆融,是道德的化身,因而庄严肃穆,威严无比,神圣不可侵犯。尊师,就是尊老师心身中所富含的道性厚德,尊老师“唯道是从”的庒严肃穆。“尊师重道”,就要绝对服从师命。

道德之师不是自封自命的,而是自然的安排,是天道的赋予。完全不同于社会上传授一般文化科技知识的老师。宏道之师,担负着传授道德的神圣使命,承担着宏道、讲经、授法、解惑的职责。师之所言,句句真理,字字珠玑。尊师之所命,就是遵从自然规律,所以我们必须明白,而且要做到无条件地服从,理解的要执行,不理解的也要坚决执行,在执行中去加深理解,这是修真者的本分。可是我们常常会被阴我心牵着走,用阴我心对待师命,用后天智能思维模式对待师教,甚至以心魔与外境阴邪联手对付老师。这不仅障碍了自己的道,而且也在严重干扰着老师的教学环境,这是要认真克服的。

3、师恩浩荡难报尽,尊师重道立忠碑

万丈高楼平地起,跬步之积信为基;若欲登高摘道果,尊师重道立忠碑;明师难得今已得,不守师道空徘徊。我们这些道德学子,生在这个愚智时期,同时又是即将迎接道德光明的新时代,又遇到这么好的明师,我们应当是人世间最幸福、最幸运的天之宠儿了,所以我们应当在心中永立起尊师重道的丰碑,感恩天地众师,感恩我们老师。如果不珍惜,不能真心实意地做到“尊师”,那就不是真“重道”,而是一个得来容易、轻抛轻撒的浪荡子,是一个不重德、不惜福的可怜虫!

我们确实是得来太容易,所以并不珍惜,在“尊师重道”这个大原则问题上,我们太随意、太不在乎了,没有真正在心里立起“尊师重道”这个丰碑,心灵深处还被阴我心的牌位占据着,认错了人,定错了位,正性未立,邪神簒位,常会出现真假颠倒混淆的迷糊现象。与先辈们相比,我们在“尊师重道”这个关键问题上,信的不真,尊的不诚,差矩甚远,这也是我们进步缓慢的重要原因。

对于传道之师,就要用高山仰止的心态去面对。在大道面前,在大德圣师面前,我们都是些毛孩子,无论你的职位有多么高,无论你的名声多么显赫,也无论你年令有多大,资历有多深,在通晓宇宙真理的老师面前,永远都是微不足道的小小学生,永远都是好像仰望高山之巅一样,可望而不可及。即是你有了一点小本事,有了点滴小功用,那也是上师所赐,而且这些所谓本事,在老师那里不过是手上的一粒灰尘而已,挥之即去,招之即来,没有什么了不起的!可是我们常常以井蛙观天的狭隘去看师待师,甚至轻而慢之,不是也有人时不时还猜疑老师的界位的高低吗?有人表面上尊师,心里却并不服,记了一点佛道名词,就以为自己很高了;能看见一些东西,就以为大成了,可以与师平起平坐了。

大道本无形,无师难自通。自古以来,皆是如此。中华道德根文化中法道文化的创立者黄帝老祖,也是拜广成子老祖为师以后才成大道的。轩辕黄帝自幼聪慧,酷爱大道,为天子十九年,令行天下,但还没有得至道。当他听说大德高真广成子隐居在崆峒山,便去问道,广成子让他先在山上静修三月。于是他远离宫廷,在崆峒山住茅屋,铺茅草,独居静修三个月以后,再次去拜求广成子指教。《庄子·在宥》中记载说:黄帝“见广成子南首而卧,黄帝顺下风,膝行而进,再拜稽首而问曰:‘吾闻子达于至道,敢问,治身奈何而可以长久?’”从这个故事中可知,黄帝尊师重道心之赤诚,他看见广成子头朝南躺在高坡,便从坡下向上爬行,双膝跪地匍匐行进到广成子老祖身边,叩首行了大礼以后,才开始问道。作为当时统领天下的黄帝,在老师面前求道如此恭敬,尊师如此虔诚,这为我们这些后辈子孙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。相形之下,我们这些现代道德实践者应当感当脸红!

从黄帝拜师求道,是由下而上地跪着伏地而爬行到广成子老师面前叩拜的,那是头都不敢抬起来看师的,可见为师者是多么地威严?黄帝之所以全身伏地而行大礼,那是他心身合一地尊师的具体表现。从这个故事里我们应该受到极大的教育。

古时师徒相处,尊卑有别,师尊徒卑,师上徒下,师先徒后,师左徒右……这些都是有规可循的规矩。徒师相见,师不坐徒不敢坐;与师同席,师不举筷徒不能先食,师不离席徒不能先别;与师同行,徒不能抢先,…等等,这些都是有先后次序的,都是一种做人之规,不仅是尊师,也是对待长辈、客人的尊敏。《全唐诗补逸》卷二·王梵志诗中说:“尊人共客语,侧立在傍听。莫相前头闹,喧乱作亚鸟鸣。” 这是说的当老师、长辈接待客人说话时,为徒者只能站立一旁听,不能插话,不能私语,不得打闹嬉戏,不得大声喧哗。这些都是做人的基本常识。

 空净师教导说:“跬步之积,忠信为基”。“尊师重道”是一门极为重要的基础功课,是各个年级、各个层次的共同功课,而且是越往后修要求越严格、领悟越深刻,可以说“尊师重道”就是一个终生的永恒功课。由此看来,我们确实需要重温一下《百病百药》和《弟子规》这些先贤教导,如何处世做人?如何尊敬师长?如何敬老爱幼?我们许多人还都没有全懂,也没有做好,所以需要补上“贤人修”这一课,好好读一下《弟子规》,从《弟子规》做起,将这个基础打好了,才能谈得上修证“尊师重道”这个课题。

古云:“滴水之恩,当涌泉回报。”这是做人的基本良心。作为修之身者,师恩浩荡,师德齐天,为师者用他那慈悲而巨大的上帝之手,再造我们的性命,使我们旧貌换新颜,脱胎换骨得新生,天地众师和我们的老师所赐予我们的一切,我们永生永世也难以回报万一。

在天地众师面前,在我们老师面前,我们都是一群不懂事的孩子,我们在历史和今生中,都曾经顽劣过,在轮转中滚得满身的疮疤,臭气薰天。即是修到今天,也还是步履艰难,懒懒散散,但是老师们不遗弃我们,仍然是以慈母般地爱心护助,谆谆教诲,扶植牵引,期待我们健康成长,性命早日大成,成为国家民族道德文明复兴的栋梁,成为能为天下众生造福的大器。可是我们往往是“唯我为中心”,以私心对待“尊师重道”,把“尊师”这个神圣不可侵犯的“灵台”庸俗化,沾汚了她的圣洁,不仅不真心诚意地去尊敬,而是采取实用主义态度,有利我时就尊,私欲未得到满足时就怨;对师之言不是绝对听信服从,而是任后天智能去择取,合我者则听则行,不合我者则当作耳边风。对老师所授的宇宙真理,天人之学,也往往是我行我素,阳奉阴违,不是“堇而行之”,而是“若存若亡”。这种心态,表现上好像是懒惰,实际上是道性不纯,志向不坚而在“尊师重道”上的具体反映。

古人有训:万两黄金不卖道,十字街头送金莲。大道是无价之宝,不是用物质金钱所能衡量的,她是天宝天珍,是世俗间任何重金也难以买到的。但是我们却往往不珍惜,有时还可能将她弃置一旁,甚至遭践她,这是我们身在福中不知福,是一种暴殄天珍的造道业行为。我们对老师所传授的大道之理,唯德辫证方法,往往是蜻蜓点水式地浅尝辄止,只知皮毛,不究其质;常常是一知半解,而没有熟读深悟,没有融会贯通,没有变成自己的道,而是囫囵吞枣式地吞咽,这也是尊师不到位、学风不纯正的表现。联系对照我自己就是这样,对老师要求的双可教育、诵读经典、三修一化等作业功课,虽然也在坚持,但实践的不到位,三座大山未搬倒,所以进步缓慢,这既是重道心不真,学风不正,律己不严,其实也是尊师不到位的表现。这也是我修证中的一个最大问题,借此机会向众师、向众同仁反思忏悔。

古时师收徒都是很严格的,有许多礼规要求,收徒后面师要行大礼,都要捧着干肉等东西作为酬礼,而且都要长期供养老师,这是不成文的传统规矩。这并不是因为为师者的贪财,也不是现今那种高额的硬性收费,而是要在为学者心里立起对老师感恩的孝敬心,所以成为传统中“尊师重道”的约定俗成。

向老师供养的习俗,在春秋时期已经形成,这在孔子的《论语》一书中就有记载。随着历史的推移,这种酬师、敬师的形式虽有改变,但其内涵是一样的。

在我上学的第一年,当父亲领着我到学校报到面见老师时,因为家贫买不起好吃的,但还是尽家所能炒了土豆丝、白菜、粉条三个素菜,热了一壶特意做的小米酒,父亲恭敬地用礼盘端着酒茶,领着我去拜见老师。当我见师伏地叩首行了大礼以后,然后父亲向师作揖敬酒,陪老师用菜,我儍儍地侧立一旁观望,只感到父与师是同辈,才有资格陪酒,我这个小字辈侧立一旁而懵懂。现在回想起来才明白,为什么古时将“师”与“父”并列,才懂了这两个字的真正内含和分量,那就是“师道尊严,师父相连”,从而受益无穷。

师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,身负教化人心,净化心灵,德化社会的使命,因而是天下最神圣、最伟大的岗位。真正的有道之师,都是一心为公,只知奉献,不求回报的大德者,就像蜡烛一样,甘愿燃烧自己,为别人照明镜,这是道性的本然流露。我们的老师为了培养我们这一批批学生,励精图治,不遗余力,倾尽了他一生的心血,日夜操劳,日理万机,长期都是超负荷地工作着;不仅勤奋执教育人,而且还承担着我们这些人的业力包袱,肩负着复兴道德根文化,德化天下众生的使命……,从一个英气潇洒的中年,操劳得如今熬白了头。为了大道,为了我们这些学生的成长,他披肝沥胆,历尽艰辛,熬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?老师著书立说成果累累,达数千万字以上,这还不算为我们这些学员的讲课、答疑、点评、复信等等的大量图文,老师的劳苦可想而知,功德无量!

为了栽培我们这批道德学子,老师牺牲了自己的一切,超规地繁忙劳顿,夜以继日地付出。而我们这些当学生的随师学道多年,不交一分钱学费,也没有向老师提供任何奉养,反而是只知伸手向师要,要这要那,无所不要,甚至是要得没完没了。多年来老师的泡群里每天一打开就有成百个问题,都要他一一回复,这常常要用去他大量时间,严重干扰了老师的教育计划。但我们却只知自己私欲的需求,而想不到老师的辛苦,想不到这是给师添累,这确实值得我们大家共同反思!

天底下那有我们这么好的老师呢?!在这个“金钱至上”的时代,看看社会上那些当老师的,腰包鼓鼓的,物质享受厚厚的。而我们的老师却是一贫如洗,没有固定的经济来源,寄身于异国他乡,为了生活还得消耗自己的能量为人治病,换来几个铜板,维持生活和事业运转,老师所吃的苦,所受的艰难,绝不是我们所能想像得到的。我们这些做学生的在家过着安逸的生活,不能为师分担,反而不断为他添累,我们于心何忍啊!老师为了道德事业,为了培育我们成长,却承受着那么大的艰难,每当我想到此,常常心酸不已,潸然泪下!只怪我们这些作学生的无能,想起来几真是羞愧难言!我们在万分感恩老师的同时,也深深地感叹,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尊敬我们老师?有什么道理不尊师重道呢?!

可是我们在尊师重道方面做得怎么样呢?值得我们反思自省。我们有的把老师当成金山,背着罗筐、扛着铁耙,总想在老师身上掏点金,把老师当作填充私欲深沟的工具。有的人没有丝毫爱师心、尊师心,甚至无理取闹,没完没了地纠缠,甚至逼着老师要向他作出今生成道的保证,岂不可笑!当阴魔心未得到满足,就公然四处散布老师的坏话,恨师骂师,这种刁钻蛮横,连个庶人都不如,还谈什么修证道德?正所谓“庶民不庶是刁民,刁钻岂能修全真;滥竽充数耗精力,不如退步修庶贤。

一个不尊重老师的人,也很难做到孝顺父母;相反,一个不知孝顺父母的人,也很难懂得尊重老师。大凡不尊师的人,在家一定是个不孝之徒,这是必然的。

     “毋以善小而不为,毋以恶小而为之。”其实我们在尊师重道方面,往往忽视了老师许多许多言传身教的细节,错过了许多学习悟道的机会,听从师教,不仅是从老师的理论文章、课堂上的讲课以及平时的复信、答疑、点评中学习体悟,这是必学的重要内容;但同时也应当从老师的身教中得到教益,有时老师一个眼神、一个动作、一个典故,乃至投手举足等等,都有含义,寓教于其中,也就是行不言之教,就看我们会悟不会悟了。比如,有一次,一位学长在给老师做饭时,一根莲藕只切了藕身,藕节烂尾准备要丢弃,老师看见后说:“可别扔噢,还能做一道菜呢!”这在我们来说扔掉菜根是常事,习以为常了,更不要说是烂菜根了,但是在老师却特别交待不要丢,要惜福。从这件小事上我们受到的不仅是节俭美德的教育,而且是一堂活生生的“小中见大”、“长短相形”的哲理启示。

修真证道处处是课堂,事事皆道场。应该说我们在座的许多学友,都面见过老师,都聆听过老师的教诲,都会有自己各自不同的切身体会。包括在状态中、在梦境中、在某件具体问题的求教中,我们常常会得到无尽的关爱和因人施教的恩惠。可是我们珍惜了吗?抓住了吗?从中领悟到什么了吗?这是我们大家应当共同认真反思的。

有人说,老师是天上最亮的北极星,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;有人说,老师是山间最清凉的山泉,用清香的甘露汁浇灌着我们这些小树苗;有人说,老师是顶天立地的参天大树,用他那强有力的身躯,呵护着我们这些稚嫩的花骨朵儿,用他那茂盛的浓叶树荫,为我们遮风挡雨,护卫着我们的健康成长!……

无论用什么语言形容老师,都显得那么苍白;无论用什么感恩,都难以尽万一。其实老师并不需要这一切,他向我们所要的就是那颗洁白无瑕的信诚心!

最后让我们再次共同感恩天地众师!

愿我们人人在灵台上都牢固地筑起“尊师重道”的巍然丰碑,为我们导航指路,直驱佳境!

愿“尊师重道”之花开遍神州,成为中华道德根文化大放光明的奇葩,为天下众生照明镜!

谢谢大家!不妥之处,请老师和众同窗斧正!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2010年12月11日星期六初稿)

讨论思考题:

1、尊师重道的内含有那些?尊师与重道是什么关系?

2、尊师重道的重要性是什么?为什么说尊师重道是修真的终生课题?

3、古先辈为什么都能尊师重道?现代人尊师重道为什么那么淡漠?

4、反思自己在尊师重道上做得怎样?存在那些问题?

5、如何规范心身,牢立自己心中尊师重道的丰碑?

归真 说: (2010-12-14 18:20:10)

今天听樵夫副院长语重心长的讲课,我已是泪流满面,羞愧不已。是啊,人生难得今已得,正法难闻今已闻,名师难遇今已遇;我们进的是免费的学堂,享受的是最高级的免费的精神大餐;遇的是驻世的名师,再造的是自己的性命。还有什么疑惑?还有什么放不下?还有什么舍不得?还要贪求什么?我们该是为老师分忧,奔赴大道的时候了。因听课当中有感而发而写。

老师,我想对您说:

06年第一次见到您,

我懵懂的心莫名的欣喜。

我蠢蠢欲动,胆大妄为,

竟然做到您的身旁留影。

我从里到外,满身污浊,自以为是,

您庄严的面孔,慈悲的目光,无比博大的胸怀融化一切。

一个常道之人,不知修德之人哪能识得名师真影,

哪能体悟到那时那刻莫大的福慧和难得的机缘。

老师,我想对您说:

未遇到您之前,

我认不得自己,辨不清善恶,分不清美丑;

那时的我自认是一个有德性有德行的人。

只知别人有错,从不思自己还会有过?

只知抱怨别人,从不知抱怨自己。

我放任自己作恶,造业如山而不知,

病痛临身而不觉,自作自受而不悔。

病魔袭来,眼睛几乎失明,还在抱怨抱怨。

老师,我想对您说:

在后来的日子里,

拜读您的著作,聆听您的教诲,

我重新审视自己,检查自己,

我才知道心疼的感觉,我才知道眼泪的苦涩;

我才认识到自己的无知、愚痴、贪婪、狂妄和缺德。

老师,我想对您说:

您呕心沥血谱写的巨著篇章,

字字句句都是金玉良言,

字里行间透发出的全是您含泪的呼唤,

呼唤迷途的孩子回家,回家吧!

老师,我想对您说:

聆听您的声音,

每一课,每一节都迸射出您慈悲的音律,

让人心灵颤动,愧泪横流,感动涕零,

您一步步地引领着我们能看却有眼盲的孩子走向光明。

老师,我想对您说:

试问:谁能这样至诚至真,

无上慈悲的释放救度众生的法音?

只有您,熊春锦,我心目中最崇敬的恩师!

是您牵着我们的手引领我们回归久别的家园,

回归道德的故乡,回归淳朴至真的自然大道的怀抱。

老师,我想对您说:

您为了天下的和谐合顺,

为了天下苍生复归道德而默默的,无私无欲的奉献;

您以百姓之心为心,以引领人们复归德和道为大任;

您将天下百姓视为自己的眼睛和耳朵一样地爱护和关心;

无论人们是否理解和实践德和道,您都一视同仁;

从不因人们难以德化而抱怨,也不因人们无知而鄙视。

老师,我想对您说:

您一次又一次地教导我们,

人生真正的知足当立于道德修养之上,

以道德为根本,去除人心的私心贪欲,保持道德和谐与丰厚;

人生真正的拥有当立于对社会对国家的奉献之上,

能够无私无欲,唯徳是从,不贵其身,

合乎大道而全心全意服务于百姓服务于天下苍生;

人生真正的圆满当立于德性圆明,淳德归道之上,

天下苍生,世界万物都是道所化生,德所蓄养,

应该不分你我,修养实践道德,以德报怨,共同尊道贵德,

共同维持这个共生共荣的生命共同体,最终淳德归道。

老师,敬爱的老师!我想对您说:

您的教诲我铭记在心,您的恩情我永世不忘;

我既然认识了自己我将在道德的熔炉中熔化而再生,

服务于社会、服务于民族、服务于大道;

我将紧握东方上帝之手赴汤蹈火而在所不辞。

我将为道德大业奉献一切而倍感幸福而充实。

师是道器,为大道所用,是大道安排接引我们回归道德的使者。尊重显隐之师,就是对大道的恭敬,对大道的真信与真爱。加倍地去珍惜、爱惜道经师三宝,是我们每一位道德学子所应牢记的。

发表评论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