帛书老子德道经的德篇释意

第一章 論德( 38 )

上德不德,是以有德 ① ;下德不失德,是以无德 ② 。

上德无爲 ,而无以爲也;上仁爲之,而无以爲也;上義爲之,而有以爲也。 上禮爲之,而莫之應也,則攘臂而乃之 ③ 。

故失道而後德,失德而後仁,失仁而後義,失義而後禮。夫禮者,忠信之泊也,而亂之首也 ④ 。

前識者,道之華也,而愚之首也 ⑤ 。

是以大丈夫居其厚,而不居其泊 ⑥ ; 居其實,而不居其華。故去皮取此 ⑦ 。

句義 : 上德是居道“无”而用德“一”,淳德“一”尚未樸散成德 的五個子系統:仁、義、禮、智、信 , 居一未散, 所以有德。

句義 : 下德狀態,德“一”已經樸散爲五, 德的完整性已經喪失, 爲防止繼續丟失而修德,所以不言其有德。

段義: 上仁是先天本性的善,是自然的流露;上義則屬於後天意識行 爲 ,需教化 並自覺 遵從才能恪守。上禮同樣屬於後天智識系統的教化,如果沒有上仁上義的支撐和信德的基礎,就很難維持,需要振臂疾呼,即使如此也難長期守住。修真學理法中認爲,人體性命雙重結構兩大系統中的德“一”,在肉體內是完全樸散開來分佈於五臟之中,極爲容易流失。在性體系統中同樣如此。掌握這種德性品格與能量的散失規律,是逆修復興德而歸道的前提。

段義: 人類在失道以後,必然按照失德、失仁、失義、失禮不同社會階段下滑,隨著忠信的嚴重喪失, 仁義禮智失去信德之土的承載, 亂象頻生,也就進入最後的愚智時代。

段義 : 所以有志於身國德道復興的人,要把握住信德厚實之土, 建立道德信仰信念,尊道貴德, 忠信不惑;把握住智德陽水,棄陰水的愚,才有復興德道的希望。

第二章 得一(39)
昔之得一者:天得一以清,地得一以寧,神得一以,浴得一以盈,侯王得一以爲天下正。其至之也。
謂天毋已清將恐裂,謂地毋已寧將恐發,謂神毋已靈將恐歇,謂浴毋已盈將恐竭,謂侯王毋已貴以高將恐蹶。
故必貴而以賤爲本,必高矣而以下爲基。
夫是以侯王自謂孤、寡、不(1)
。此其賤之爲本欤?非也!故致數與无與,是故不欲祿祿若玉,硌硌若石。

句義從前道治和德治時代的人,由於居道“无”而用德“ 一 ”,所以能與自然同體,治身可以長生久視,治國可以天下太平。

句義只有德“一”的能量和品格,才是天、地、神、人、王存在和發展的根本之處啊。修真學中身國是宇宙的全息縮影,人身一天地,“天”喻人體心田區,地喻人體陰蹻區,神喻人體無相的性體系統,浴喻人體有相的命體系統,王喻人體大腦腦組織系統。尊道貴德,德治身國,治身如治國,治國如治身。具備德的品格,獲得道光德能,得(德)“一”是治國長治久安,治人長生安康的根本。

句義丟失、缺乏德“一”能量的營養,萬物將産生不良變化。:倒下,跌倒。通行本作“侯王無以正將恐蹶” 或“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”。

段義:天、地、神、人、王,不尊道貴德,離道失德後的必然惡果。

段義:侯王自己賤稱爲孤家、寡人,五穀不分,並不是真正地虛心處下守一貴德,也不是以德爲本,抱一無離。

句義所以導致德“一”的樸散分解。道本虛无的“○”,道化生德以數喻之是“一”,數不在多而貴抱一無離。這個德,這個數的“一”一旦樸散開來則陷入“二”的陰陽變數中,順常道演化而無窮無盡。

句義 : 所以 不要因私心貪欲而追求複雜,即使擁有再多的數,質量如同玉 石那樣美好,但是離開了道“○”和德“一”這個根本,也就如同普普通通的一堆瓦礫而已 。虛无的道化生萬有,只用德“一”就足夠了。道德至簡至易,樸實無華,抱一無離,即可實現真道的回歸。

发表评论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